第八百五十三章:步步为营(1 / 1)
大明历四年(197年),九月十日。
高唐城东,一行约有千人的身罩着赭黄色战袍骑兵从其上飞驰而过。
这支外罩赭黄色战袍的骑兵,打着黄旗的骑兵,正是明军的先锋骑兵。
高唐城就在平原城的南方不远处,隔河相望,黄河之南的城池本是汉庭所控制的地界。
但是因为枯水期的原因,青州汉军已经是撤离了高唐城,如今的高唐城已是被付之一炬。
高唐城距离平原城实在是太近了,所有的人都知道黄河是绝对挡不住明军。
这里平常只是一个观测点罢了,早在数月之前,麹义便已经派兵进驻了高唐城。
被汉军焚毁的高唐城现在已经成为了明军的前沿据点,这里如今屯驻了大量的粮草兵甲,同时高唐城外的流域也是明军的主要渡河点。
这一次明军南征,作为先锋大将的人不是张辽,也不是徐晃,而是麹义。
本来许安是想要将先锋的职位委任于张辽。
大军先锋一职尤为重要,先锋要担负整个部队的探路任务,侦察敌情,查看地理;侦查、试探性进攻、打乱敌人的部署的任务。
而且先锋得胜,将会极大的鼓舞己方的士气,进而一鼓作气压制住对方。
在原本的时空之中,官渡之战时,袁绍军的先锋便是以勇冠三军闻名的颜良。
而曹操为了赢得先锋战的胜利,不惜亲自带领骑兵奔袭白马。
先锋让张辽担任,许安并不觉得就凭着曹操麾下的将领,有人能够挡住。
不过麹义听到安排之后,主动请缨,想要作为先锋。
麹义曾经在魏庭之时,曾经带领过魏军南下援助青州,对于青州的地理环境较为熟悉。
而且麹义在众将面前主动请缨,许安也不好直接拂了麹义的面子。
权衡了一下之后,许安最终便将先锋的职位委任给了麹义。
麹义和张辽相比虽有差距,但是却也不失为一方名将。
界桥、龙凑等多场大战,击败公孙瓒的功劳起码要有大半算在麹义的头上。
能以凉州外将的身份,仅凭着战功,便在袁绍手底下成为将军的人怎么会是等闲之辈。
其实麹义之所以主动请缨,其实还是被许安麾下的一众将领给刺激到了,尤其是此刻就在东来郡势如破竹的吕布。
同时许安明确的表示,这一次南征覆灭了汉庭,一统天下之后,将会为所有有功的将领封赏爵位。
麹义摩拳擦掌,想要拿下这南征第一功。
如今整个明庭只有两个人封侯,一是吕布,二是公孙度。
两人所立下的功绩都可谓是不世之功,吕布平定鲜卑,公孙度夷灭四国。
这封侯之赏,说不想争一争,那绝对是假的。
听说现在正在石渠、天禄两大国学院的博士被道政部召集到了一起,还有礼部的官员也是被一并征召,似乎已经开始筹备编修史书的事务了。
若是能够封侯,只怕是会在史书之上单独立上一传,这样的荣耀,有谁不想要争上一争。
就算无法封侯,再不济,起码也要混一个高等的伯爵。
别到时候混个低等伯爵,或则是说甚至只是一个子爵,那么到时候他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朝堂之上。
先锋就是最好立功的位置,跟随在许安的身侧,恐怕战事结束,都分润不到什么功绩。
毕竟现在跟在许安身侧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,那些将领很早就加入了太平道,到时候论功行赏,还有曾经的功绩可以论述,但是他却是没有半点功绩,除了带着五万士兵投降之外。
逆风迎面,战马跃动,
麹义牵引着缰绳,回想着之前的军议内容。
从黄河之北进攻青州需要跨过三条河水,
第一条便是黄河,第二则是漯水、第三则是济水。
从北至南,三条河水将青州和冀州分割了开来。
汉庭经营的青州防线,其实并非单纯以黄河为线。
汉庭利用这三条河水,一共设下了三道防线。
黄河现在陷入了枯水期和凌汛期,汉庭设下的第一道防线也因此化为乌有。
在黄河的枯水期和凌汛期,汉军都会撤到漯水附近的城池。
漯水防线,主要由东朝阳、管县、邹平、千乘四城组成。
漯水水浅,很多地方都可以快速的搭建浮桥渡河,因此阻碍的作用也极为有限。
这一道防线,其实只是缓冲防线,汉庭并不将希望寄托于其上。
汉庭对于东朝阳、管县、邹平、千乘四城多次加固。
青州诸城,这四城的城防是最为森严的。
每城有四千守军,同时城中都有七八千名乡勇协防。
汉庭的将领都很清楚,单单只靠着军队是绝对无法胜过明军。
变法之后,各地的豪强世家再度解开了一道枷锁,允许其编练乡勇,并且给予军职。
如果算上这些所谓的乡勇,将这些乡勇也算进士兵的行列之中,那么如今在青州的汉军已经是超过了十万人。
当然,这所谓的十万人到底有多少的水分,到底有多少的战力,就不得而知了。
热武器时代,新兵拿上枪械也确实算一份战斗力,但是在冷兵器时代,新兵有时候,更多是成为累赘。
只有在特定的场合,比如在守城的时候,新兵和所谓的乡勇才能发挥些许的用处。
而汉庭的目的正是如此,这些所谓的乡勇,其实就是被强征而来的民夫。
他们被召集起来,简单的训练了一下,发放了兵器,然后就被拉上战场。
他们被拉上战场的意义,就是作为防守的炮灰,消耗攻城明军的体力。
当然除此之外,就是让那些世家豪强的子弟拥有一个军职,能够名正言顺成为国家的栋梁。
漯水四城的作用就是成为钉子,就这样死死的钉在漯水,让明军不得不击破这四城再继续南下,否则便有被截断后路、威胁粮道的危险。
那被放在漯水的四五万人不过只是弃子。
汉庭主要经营的则是第三条防线,济水防线。
相比于枯水期水流量堪忧、还有封冻期的黄河来说,济水才是一条真正适合防守的河流。
构成济水防线的主要的城池共有六城,都是修建在济水附近的城池,分别是:祝阿、历城、台县、梁邹、临济、乐安。
这六城分别由韩浩、李乾、夏侯惇、夏侯渊、乐进、曹洪六将镇守。
六城依靠着济水,连接成一线,互为奥援。
曹操带领主力军坐镇临淄,随时准备支援济水一线,朱治领本部兵马进驻济南郡治所东平陵,以为后援。
东平陵和临淄,一南一北,一西一东,分别对应西三城和东三城。
青州汉军这一布置,确实十分的棘手。
汉庭的变法并非是没有作用。
麹义身经百战,他很清楚布下这样方略的人绝对并非等闲之辈。
只是鹰狼卫那边也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,制定这份方略的人到底是谁,仍然犹未可知。
不过虽然如此,麹义并不认为青州之战会有什么问题。
汉军的败北已经是必然,就凭那些训练了不过半年多,连血都没有怎么见过的所谓乡勇?
曾经在冀州也有很多所谓的乡勇,但是那些乡勇,拉上战场之后根本没有什么作用,毫无章法,难从号令,只不过是空耗钱粮罢了。
麹义作为先锋,他带着的是自己麾下的两千先登营。
他麾下的先登营骨干是本家的家兵,然后由原本冀州军挑选出来的精锐兵丁组成。
先登营其实是步兵,以弓弩和长枪盾牌为主要装备。
但是因为麹义出身于凉州,实际上其麾下的家兵都会骑乘战马,而那些冀州军的精锐兵丁,基本也都会骑乘战马。
只是之前魏庭没有控制什么马场,战马稀少,因此没有办法编练太多的骑兵。
除去先登营之外,还有三千西凉营的骑兵跟随着他一并作为先锋。
统领西凉营的将领,则是武威将军管亥。
管亥之前就是西凉营的主官,但是因为在轘辕关之战失职,因而被去官免职。
到现在管亥仍然没有官复原职,这一次因为先锋变成了麹义,所以许安将管亥派遣到了麹义的麾下,让他作为副将,统领三千西凉营听从麹义的命令。
如今麹义的麾下足有五千精骑,这在青州战场已经是一股几乎无敌的力量了。
毕竟就是青州汉军军中的战马全部加起来,恐怕都只能凑出一两千匹的战马。
两条腿的步兵想要追上四条腿的骑兵无疑是痴人说梦。
大明历四年(197年),九月十一日。
麹义带领骑兵渡过漯水,于黄昏时分抵达漯阴城西。
漯水以北的着县也被麹义一并收入了囊中,这两座城池此时都已经是被汉军放弃,付之一炬。
随后麹义取道南方,带领着麾下骑兵一路南下,向南方祝阿、历城方向进军。
祝阿是兖州想要前往青州的必经之地,两侧都是群山峻岭,唯有通过祝阿才能北上青州。
此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兖州军屯驻于泰山郡中,为的就是等到青州大战一起,北上援助青州。
因此许安决定先取祝阿、历城两地,截断兖州援军的来援道路。
而后自祝阿和历城一路向着东北方进取,一路打到临淄,直接绕开汉庭设下的漯水防线。
虽说祝阿和历城在鹰狼卫的报告之中是防备最森严,守兵相对较多的。
但是这两城之后,对于之后的战事影响十分之大。
只有攻下了这两城,在进行之后的战事明军才能真正的后顾无忧,可以将所有的力量都放在青州汉军的身上,将兖州和青州隔离开来,进一步孤立青州。
青州易守难攻,历史上在五胡乱华,青州多次独立,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。
大明历四年(197年),九月十三日。
麹义领军抵达历城之北,隔着济水与其遥遥相望。
本来麹义的打算是直接渡过济水,建立渡河据点,等待后续攻城器械到达便可以进攻历城。
但是,济水之南不寻常的情况却是让麹义停住了脚步。
就在历城和祝阿的沿线,修建着大量的军堡,那些军堡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到两座,彼此虽不相连,但是相隔却又不远……
第八百五十三章:步步为营